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武汉市检察院 > 数字检察

监所检察官的“第三只眼”

【字号:    】        时间:2019-10-15      

  本网讯(通讯员 朱凛睿)“叮——” 随着警报声响起,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王霞马上点开了刑事执行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系统。从系统自动截取的视频里,她发现有被监管人员未穿囚服,且无监管干警陪同,独自出现在监区过道中,便赶紧传呼值班民警处理并展开调查。这样一幕发生在江汉区看守所内。 

  几天后,一封检察建议书送达公安机关,建议其加强对在押人员的规范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没多久,公安机关积极响应检察建议,进行全面整改。今年以来,江汉区检察院利用该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收押人员、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针对看守所监管违法行为发出检察建议2份,均已得到解决,有效确保了监管场所的稳定与安全。 

  作为全省首家“智慧检务”项目驻所检察室监控视频检察系统试点单位,2018年7月,江汉区检察院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在押人员行为视频分析系统。该系统借助计算机持续、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代替人工处理长时间的录像文件,对江汉看守所的海量视频数据进行高速分析,过滤掉没有异常情形的活动信息,抓取生活、监管、办公活动中的异常信息,形成相应事件告警,提醒相关人员给予重点关注,为其开展监督工作提供线索,并在后续监督过程中,提供对海量视频监控数据进行多条件综合搜索和跨摄像头搜索等功能,辅助相关人员进行监督检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经过一年的调试监测与试运行,截至目前,全监区一百五十多个摄像头中,有20路视频信号连通该分析系统,视频信号覆盖监舍等重要场所,通过视像分析技术,对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实现对服刑人员、监管人员、医护人员自动识别、智能分析、智能预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自动截取该段视频,并报警提醒检察人员快速处置警情。 

  “以前,视频监控的智能化程度远远不够,只能依靠人工值守识别。长时间盯着156台监视画面看,极易产生疲劳,导致疏忽,效率低下,而且也无法实时查看全部监控,只能采用事后随机抽查的方式来进行检察监督。‘大海捞针’般的监督模式,消耗大量警力的同时,对异常情况的响应也不够及时。”第三检察部负责人李平说,“在押人员行为视频分析系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痼疾’,我们驻所检察官亲切地称呼它为‘24小时不下班的细节捕捉者’,它将检察人员从繁复的人工查看视频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与精力重点关注异常情况,保证检察监督的时效性。” 

  据李平介绍,最初智能分析系统识别异常情况为在押人员聚集、打架、异常徘徊或无警务人员随行情况下单独出现等违反禁令的行为,但鉴于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并不局限于在押异常行为,更要对监管人员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于是,该院联系科技公司完善系统,扩大识别范畴,将执法人员不规范行为纳入预警,实现全方位检察监督。 

  这一举措不仅方便驻所检察官开展工作,也保障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装上在押人员行为视频分析系统后,我们确实省心许多。系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安全控制,事前识别可疑人物,发出预警,防止突发事件发生;事中即时警报,对聚集、剧烈运动等异常行为第一时间报警,利于监管人员快速反应;事后大数据分析,汇聚积累人物历史轨迹数据,通过视频提取检索,为事后排查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提到新系统,检察官王霞赞不绝口道,“操作简洁、使用方便,将我们从低效率监督中解救出来,实现检察监督效率最大化,是它的优点。不可回避的是,新兴事物发展初期,总有弊端存在。我们一天可能接收到几百条误报警信息,虽然每一条都会去看,但还是影响了工作效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警报设置,强化信号识别,减少误报警情况。” 

  李平也表示,在后续使用中将逐步扩大监控范围,实现人像建库,同时完善系统智能化程度,力争识别更精准、使用更人性化,发挥智慧检务最大效用,切实提高驻所监督水平,强化检察监督主责主业。 

  日前,该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在调试完善中。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