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汉阳:淬火破壁,共赴检察星河

【字号:    】        时间:2025-04-07      

  本网讯(通讯员 游烨林)汉阳区检察院树牢全局人才观、全员人才观,深耕细作“阳检有曰”育才工程,创新检察实务导师制度,“一对一”制定培养计划,探索形成在学习中淬炼、在履职中历练、在实战中锻炼的专业化人才建设体系,帮助检察新人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2024年8月,6名青年干警与6名检察业务骨干跨部门结成师徒,传承精神,共赴成长。半年过去了,让我们听听师傅和徒弟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学员:游烨林


  与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全省十佳公诉人、全省检律论辩赛最佳辩手韩哲昊结对以来,我深刻体会到导师制对青年干警的赋能之深、淬炼之实,更感受到跨部门师徒结对带来的思维破壁与能力跃升。

刑检思维的全景启蒙

  在办案实战中打通“任督二脉”。去年10月,导师让我参与办理一起经济犯罪案件。我迅速投入到阅卷之中,但证据的庞杂和法律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正当我反复纠结于犯罪金额是全部认定还是部分认定时,导师引导我重温刑法基本原理。他让我先放下厚厚的转账流水记录,从犯罪构成的核心要素入手,先梳理案件中的公司及人物关系,标出资金流向,再运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犯罪数额自然就能浮现出来。当我按照导师的方法将公司按实际控制人、股权代持关系和资金流向进行关联,并用多份证人证言锁定案件事实时,我忽然领悟到原来朴素的法学理论恰恰就是法律、事实、证据精密推演中的润滑剂。

  在理论提炼中理解“办案密码”。由于所在部门差异,导师并未让我全程参与所有的案件,但他独创的案例简化法让我受益匪浅。每当导师遇到新型复杂案件时,他总是带着我拆解案件中的疑难问题,提炼“罪名构成要件+证据审查清单”理论模型,让我迅速把握类案办理要点,更启发我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务“工具箱”。

跨界组合的破壁效应

  用调研思维点亮办案盲区。我曾以为师徒结对仅是单向的经验传授,但导师始终鼓励我结合法律政策研究室的日常工作,尝试实现理论反哺实务的良性循环。在办理某企业内部腐败案件时,导师发现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却苦于检察建议切入点不精准。我立即联想到最高检发布的优秀检察建议,并结合企业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本案中暴露的薄弱点,提议从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破题。我们共同查阅多份行业研究报告,最终形成的检察建议既提出了廉洁制度建设这一基本思路,又创新设计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密钥管理与采购系统数据安全保护衔接机制。

  以刑检经验反哺案件管理。办理复杂案件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清晰感知了案件办理中容易错填的案卡和遗漏的文书——那些隐藏在统一业务系统里的“微小误差”,不仅会成为案件质量评查中的“致命伤”,更会直接影响到检察业务质效分析研判决策。为此,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格外注意案卡填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协助办理的案件也慢慢在错漏填通报中鲜有出现。同时,在案件管理工作中,我也能够结合办案经验,在案卡填录中快速回应同事的填录疑问、在流程监控中准确找到程序瑕疵、在案件评查中敏锐发现案件质效问题。   

亦师亦友的师徒情谊


  在“三餐四季”中沉淀成长。导师常说,带徒弟不是“流水线教学”,而是“心与心的共鸣”。半年来,我收获的不仅是业务精进,更收获了那份亦师亦友的信任与温暖。我们师徒二人交流阵地常在食堂和下班后的“晚课”。早餐时我们捧着豆浆讨论帮信罪主观明知的证明标准,午餐时我们就办案中遇到的问题重温行贿受贿犯罪的类别以及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区别。工作之余,导师带我模拟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的法庭辩论,他扮演的“辩护人”总能用刁钻问题让我措手不及,他还常常鼓励我积极参与院辩论队训练……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让带教学习少了枯燥,多了温度。

  在攻坚克难中淬炼担当。今年初,协助导师合力办理的案件起诉至法院,为准确指控犯罪,我们不断夯实全案证据,确保每一笔犯罪事实都有相互印证的证据予以支撑。庭前阶段,法院在提出补充被告人每一笔犯罪金额的资金流向时,我们基于前期办案工作记下的笔记与梳理的人物关系、资金流向图,在短短2天内将160余笔犯罪金额的交易流向、时间、具体金额等详细信息进行表格化全景呈现。这一刻,我和导师相视一笑,心中对检察事业的热爱愈发炽烈。

  师徒结对让我从一名主要从事法律政策研究和案件管理的理论派,逐渐成长为能够将法学理论应用于检察办案的实践者。我想,这不仅来源于导师带教下得到的笃定,更得益于“先锋阳检”导师制提供的成长沃土。感恩这段师徒缘分,让我在检察事业的星辰大海中,获得了更多扬帆远航的勇气与力量!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