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韩哲昊)
汉阳区检察院树牢全局人才观、全员人才观,深耕细作“阳检有曰”育才工程,创新检察实务导师制度,“一对一”制定培养计划,探索形成在学习中淬炼、在履职中历练、在实战中锻炼的专业化人才建设体系,帮助检察新人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2024年8月,6名青年干警与6名检察业务骨干跨部门结对,传承精神,共赴成长。半年过去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导师:韩哲昊
作为一名在刑检条线工作九年的检察官,我曾以为自己的职业使命止于“办好案、出精品”。但自担任“先锋阳检”检察实务导师、同游烨林结对以来,这段跨越部门、突破专业壁垒的带教经历,让我对检察事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培养青年干警不仅是“传技授业”,更是一场关于法治信仰与职业情怀的薪火传承。
以案为舟
在复杂案件中锤炼核心能力
考虑到游烨林在案件管理部门工作,能接触刑检案件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能最快速地提高能力呢?我想起了自己的导师——全国十佳公诉人高尚,他告诉我,案件不在多,而在精。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一反“从易到难”的常态路径,直接从“地狱难度”起步。在和游烨林商量后,我们共同办理一起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在办理过程中,我将难度转化为立体化教学现场。面对海量的主体信息和交叉的转账流水,我建议他用“三段剥离法”解构案件——先绘制股权控制树状图锁定核心主体,再通过资金闭环提炼犯罪模式,最终回归刑法条文进行要件拆解。看着他逐步将零散证据梳理成层次分明的证据链,我感到无比欣慰,充满成就感。
跨界相长
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双向赋能
基于岗位,游烨林检察建议的撰写能力强,数据调研的敏悦性高,总能在我们讨论案件实体定性、量刑时,抓住潜在的社会治理问题,而且他工作积极,会主动撰写检察建议,弥补了我的短板。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擅长从案件管理系统调取类案数据,帮助我们精准锁定类案分析要点。这种“数据+实务”的融合思路,让我这个技术门外汉开始重视业务数据分析的价值。
案卡填录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定动作”,却让我们刑检人屡屡碰壁。各种曾让我在系统前反复斟酌的细节,在游烨林的精细化梳理下,竟变得如庖丁解牛般清晰流畅。他参与填录的案卡从不报错,我问他,你怎么做到的?他说了一句我一直难忘的话——“精准填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建立在对办案逻辑的深度理解之上。”这句话不仅让我突破了“重实体轻程序”的惯性思维,更在司法规范化的道路上踏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以心传薪
在思想交锋中培育综合能力
跨部门带教,时间往往不够分,只能多多利用每天早餐、午餐时间。就像上面说的,我们没办法一起办理很多案件,但是遇到了新类型的案件,我都会浓缩成案例分析,以题目的形式提问,他来猜最终处理结果,再一起分析处理原因。我们都觉得这种方式高效又有趣。记得有次讨论时,我们因观点分歧争得面红耳赤,直到食堂师傅提醒收餐才恍然惊觉。这种纯粹的专业探讨,让我重拾初入检察时的赤子之心。
如今,看着游烨林从“法律政策研究者”逐渐蜕变为“实务理论复合型人才”,我深刻体会到“先锋阳检”制度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职业精神的接续,我们将继续以“先锋阳检”制度为舟,以匠心情怀为楫,在守护公平正义的航程中,书写新时代检察人的传承篇章。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