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诚睿)姚睿,1999年9月生,2023年9月到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工作。本科就读于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法律(非法学)专业。在第二届武汉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获得“民事检察业务能手”称号。
在竞赛中成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业务竞赛,赛前心里满是忐忑:备考时间仓促,而民事、行政两大检察业务的知识体系又如此庞大,我真的能行吗?领导看出了我的顾虑,鼓励道:“没关系,就当是一场学习体验。”正是这份鼓励,让我放下包袱走上赛场。
参赛时38度的高温天气,民事、行政检察全面考察的模式,于身心都是一场考验。但当我在案例中发现熟悉的行政程序违法监督点,与日常办理的行政检察案件特征高度吻合时;当我凭借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条理式审查经验,列出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和法院判项,快速定位到几个关键监督点时……那种“实战经验照进赛场”的惊喜感,抽丝剥茧后的喜悦,让我瞬间忘却了环境的不适,也真切感受到民事与行政检察在审查逻辑上的共通性。
模拟听证与汇报答辩环节,则是对临场应变与时间把控能力的集中考验。作为第一组的“检察官”角色,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评委清晰了解案件脉络?汇报时长只有八分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呈现最关键的监督思路?在短短的准备时间内,我反复精简文字、提炼核心、强化逻辑衔接,逐字逐句打磨发言稿,并对着计时器反复演练,发言稿直到上场前仍在根据演练效果微调。
回想整个参赛过程,有归纳凝练争议焦点时的绞尽脑汁,凌晨一点的奋笔疾书,台前汇报的紧张……虽有不足,但这份“与时间赛跑”的专注,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案件理解的深化,每一次演练都是对表达逻辑的打磨。这些在压力下完成的准备,本身就是成长的养分。四天赛程虽累,收获却远超疲惫,更为未来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
在热爱中扎根
本科毕业后,我机缘巧合进入了检察院工作。非法学专业的背景曾让我对法律工作心存忐忑。我边学边练,在身边优秀检察官的耳濡目染中,得到了快速成长。他们处理复杂案件时,总会先画时间轴梳理关键节点,用表格呈现多主体法律关系,这种“条理式审案”的方法,与我通过理工科培养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拆解能力不谋而合,成为了我的独特优势。如今,我也养成了列时间轴、做表格的习惯。遇到复杂法律关系,像分析工程问题般拆解脉络,先梳理核心要素,再逐层剖析关联逻辑,往往能高效地定位争议焦点。这次竞赛中,好几处关键问题的突破,正是得益于这种“条分缕析”的思维方法。
工作中逐渐培养的兴趣,促使我在工作第一年就下定决心备战法考。常有人说工作与学习难以兼顾,但对我而言,两者更像相辅相成的伙伴。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实践中积累的案例认知、条文理解,恰恰为理论学习提供了鲜活素材。这种“实践反哺理论”的学习方式,让我顺利通过了法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法律素养,我选择攻读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白天处理行政监督案件,晚上便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比如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在案件移送中的难点,成了我课堂讨论的案例;办案中总结的行刑反向衔接机制问题,则直接成为了我硕士论文的主题。这篇以实践为底色的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用办案中的疑问牵引学习,再用理论反哺工作,这样的节奏让我倍感踏实——所谓“工学矛盾”,不过是天平的两端,只要找到合适的“砝码”,也能让它实现平衡。
工作中,每当看到通过监督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那种油然而生的职业成就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法律职业道路的决心。这份“民事检察业务能手”的荣誉,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鞭策。未来,我会带着竞赛中发现的不足持续学习,在检察岗位上不断精进,努力成为更合格的检察人。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