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汉阳:守护江边“不会说话”的石头

【字号:    】        时间:2025-08-22      

  本网讯(通讯员 吕逸霖 陈乾)在晴川阁脚下的江边,静卧着一块饱经风浪雕琢的矶石。石矶周围的地面干净整洁,不远处三两个游客安静驻足,阅读着新立的文物保护标识。相传这块石矶的历史可追溯至大禹时期,彼时武汉洪灾泛滥,大禹率众疏导汉江,使长江、汉江在此处交汇,为感念大禹功德,这块矶石也被称为禹功矶。但就在几个月前,这方曾见证大禹斧凿沐浴历史烟云的迹,到处散落着生活垃圾。

 

(整改前)

 

(整改后)

  2025年3月,汉阳区检察院依托政协民主监督与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协同工作机制,将汉阳区政协“关于加强长江、汉江沿江流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提案转化为公益保护问题线索。检察官遂在辖区内开展调查,通过现场查勘、咨询专家、调取文献资料等方式,摸排走访辖区内34处不可移动文物,发现存在多处文物风貌受损问题。

 

(整改前)

 

(整改后)

  与禹功矶境遇相似的,还有抗洪纪念碑,该碑铭记了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的历史。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碑体表面布满颜料涂污和密密麻麻的“牛皮癣”小广告。

  这些铭刻着民族记忆与奋斗精神的珍贵遗产,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不仅是我们来时的路标,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同年4月15日,汉阳区检察院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听证员和汉阳区文旅局、文物属地街道部门参加,围绕不可移动保护文物的日常维护和修缮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月18日,汉阳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汉阳区文旅局、文物属地街道依法对文物开展专项检查、履行日常维护职责,将文物安全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检察建议发出后,一场由区文旅局主导,文物属地街道、汉阳江滩管理办公室、武汉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文物“救赎”行动迅速展开。专业团队进驻现场,对禹功矶等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清理、修复,并建立起常态化的巡查维护机制,严防问题反弹。6月中旬,相关行政机关将整改情况书面回复检察机关。

  为杜绝“一阵风”,确保监督实效,6月底,汉阳区检察院邀请行政机关代表、文物专家组成联合评估组,对涉案文物的整改情况开展实地走访“回头看”。经现场评估确认,已修缮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17处,按照全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统一样式对缺失、破损的文物保护标志进行重新制作及更换6处,组织技术人员更新文物保护标志二维码链接内容6处,成功实现历史文物“本体保护+周边保护”的保护实效。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沿江流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汉阳区检察院联合区文旅局、辖区街道等13家单位深入学习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助力文物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为汉阳区古城传统风貌区建设贡献检察力量。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