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平雅绮 黄钰)盛夏的武汉,蝉鸣声裹挟着热浪翻涌。武汉市检察院12309服务大厅里,检察官正在接待一位建筑工人。“老板跑了,几万块工钱打了水漂,娃还等着这钱交学费”“您先喝口水缓缓,把具体情况说细些,咱们一起想办法,看看走什么法律程序能解决”…… 这一幕,正是武汉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日常接待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民行检察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检察官案头堆叠的卷宗背后,是亟待化解的民生诉求。在武汉民行检察人看来,案卷里每一张褶皱的合同、每一份泛黄的票据,都是百姓生活的真实注脚。十年来,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从“案结事了”向“治理增效”,他们努力做好“百姓身边的检察官”,在江城大地书写出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 “为民答卷”。
小案精办:于民生细微处传递检察温情
2016年深秋,唐大爷佝偻着腰走进武汉市检察院,30年前工伤遗留的医疗费问题,让这位六旬老人步履蹒跚。法律层面,其监督申请难获支持,但承办检察官没有一推了之,而是多次走访其家中、街道和村委会,摸清老人生活困境后,协调多方力量制定和解方案,最终为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这起 “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案件,成为“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品牌建设的起点,也埋下了“司法不仅要守底线,更要暖民心”的种子。
2018 年,环卫工人胡某遇车祸重伤,保险公司以“电动车属机动车、无证驾驶”为由拒赔,诉讼之路几经波折。市院民行部门受理监督后,深入调查核实、反复研究保险条款适用边界、积极探索类案规律,最终推动法院再审调解。2024 年9月,胡某终获来之不易的保险理赔金。
更具标杆意义的是李某工伤认定案。李某下班后受指派送货,返程途中单方事故致四肢瘫痪、一级伤残,多次诉讼均未认定工伤。办案团队七年攻坚,三级检察院接续监督,最终为其争取到合法权益。该案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成为全国同类案件的“武汉样本”。
“司法的温度,往往藏在群众最关心的‘小事’里。这些看似琐碎的‘小案’,牵动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与尊严”,办案检察官感慨。十年来,无数“小案”的办理让 “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的品牌轮廓愈发清晰,而民行检察部门的实践正是从回应 “民生痛点” 起步,将“小案不小办”的理念深深刻进履职基因。
枫桥新篇:以多元解纷模式架起连心桥
2024 年 5 月 14 日,武汉市检察院 12309 检察服务中心里,杨某家属与运输公司代表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公司代表一句“将来有困难,公司依然会尽力帮你们” 的承诺,为这场历时 4 年的劳动争议画上温暖的句号。时间拉回 2019 年,货运司机杨某执行任务时突发脑梗,一周后离世。因超“48 小时工伤认定时限”,人社部门不予认定工伤,家属与公司的赔偿纠纷历经法院三审仍无解。2024 年 3 月,走投无路的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承办检察官审查后发现,法院判决在法律适用上并无不当,但“简单结案易,化解心结难”。面对杨某大儿子“弟弟即将上大学,案子拖了太多年”的恳求,以及公司“诉讼流程已走完,为何再找检察机关” 的质疑,他先后4次进行释法说理,用通俗语言讲清工伤认定细则;还组织了 1 次公开听证,让双方在透明氛围中换位思考。最终,公司自愿额外支付 4 万元救助金,既解了家属的燃眉之急,也解开了双方的心结。“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承办检察官的办案心得,正是武汉民行检察人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通过创新“公开听证+检察和解+司法救助”的多元解纷模式,武汉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将“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品牌理念深度融入办案实践。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民事行政争议785件,每一份和解协议都诠释着“法理情相融”的司法智慧。民行检察人始终以“矛盾化解”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品牌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检察协同:以联动共治机制赋能社会治理
“感谢检察官还我孩子公道!”2019年9月,刘力的父母在接到法院重审改判的判决后,专程致电感谢检察官。在吴婆婆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案中,检察官与刑检部门干警通力合作,通过调取公安机关记录、实地走访,查明吴婆婆的死亡原因系意外溺水,而非刘力骑自行车不慎撞伤导致,最终推翻原审判决,为未成年人刘力洗清冤屈。正是这样跨部门协作破解难题的实践,推动了联动机制的不断完善。多年来,武汉市检察机关两级院民行与刑检部门建立了民事行政案件调查核实协作机制、知识产权类案件会商机制、涉套路贷虚假诉讼线索双向移送机制等各项机制,有效凝聚检察合力。
此类联动已形成制度成果。对内构建“1+N”品牌矩阵,以“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为龙头,带动基层子品牌提升质效;对外首创 “检察+工会”机制,为 139 名农民工追薪 206 万元,深化 “府检联动”,2023 年以来移送行政处罚线索 1700 件、制发检察建议 91 件,解决讨薪难等共性问题。从个案到类案、从办案到治理,武汉检察民行部门通过构建“共治矩阵”,将检察职能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实现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乘数效应。
文化铸魂:用薪火相传厚植检察为民情怀
走进武汉市检察院民行部门会议室,墙面上挂满的锦旗格外醒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司法为民的生动故事,诠释着“百姓口碑至上”的价值追求。“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从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一次次俯身倾听、一件件为民解忧。”武汉市检察院民事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这句话,既道破了这一品牌历经十载而愈发鲜活的文化密码,更深刻揭示了每一面锦旗承载的“检察为民”的厚重分量与精神内核。
通过“头雁领航+雏鹰振翅”人才培育机制,为民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优秀的资深检察官与青年干警师徒结对,在专案办理、信访化解中言传身教,使这支队伍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办案团队”等荣誉,3起案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2人获评全国办案能手。“前辈们用行动教会我,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刻进办案每一步”,入职一年的青年干警有感而发。
文化的力量更在服务中彰显。武汉市检察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法在身边》栏目,检察官用真实案例解析法律知识,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难题,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依托民法典宣传月,民行检察部开展“法治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为数百名群众面对面答疑解惑,引导大家“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在民行检察部门政法先锋队对口帮扶的黄陂区蔡榨街桥头寺村,得知生活污水外溢影响农田和饮用水源,检察官协调行政机关和建设单位加快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三个月内解决问题。这些点滴实践,让“检察为民”从品牌理念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小案”的精办,到机制的完善,再到文化的浸润,武汉市检察院民行部门十年磨一剑,让“做百姓身边的检察官”品牌成为江城法治建设的闪亮名片。当司法温度直抵民心,当解纷机制扎根基层,当共治力量激活治理,这份写满 “为民”二字的答卷,正在英雄城市的沃土上,生长出更蓬勃的法治生命力。
责编 代琪
编审 花耀兰